汕尾上海交通大学:守护洱海水清月明,助力洱源生态振兴-凯发k8国际
2024-09-19 13:03:58发布 浏览24次 信息编号:8783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汕尾上海交通大学:守护洱海水清月明,助力洱源生态振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与安排,在教育部和云南省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从2013年开始承担了定点帮扶云南省洱源县的光荣任务。上海交大党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广大校友自发应援。多年来,上海交大在洱源县开展了以科技、医疗、教育、生态为主的一系列基础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校认真研究帮扶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根据洱源县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环境学科优势,将水环境治理作为突破口,扎根洱海保护守得一片水清月明,助力洱源县实现生态振兴。
一、基本情况
碧波荡漾,山峦叠翠。苍山洱海是云南大理最著名的自然景色,作为一颗高原明珠,洱海面积有252平方公里,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大理的“母亲湖”。洱海作为我国西部典型的高原湖泊,却是一个面源污染影响为主的富营养化初期湖泊。
洱源县地处洱海北岸,作为洱海的主要水源地,拥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东湖、绿玉池5个湖泊,境内有弥茨河、凤羽河、海尾河、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6条河流,地跨洱海、澜沧江、金沙江三个流域,径流总量达7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调研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为认真贯彻践行“两山论”,保护好家门口的母亲湖,洱海的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了洱源县重要的政治任务,保护好洱海也成为了对洱源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实现洱海清水入湖,洱源县逐步限制对洱海流域面源污染严重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上海交通大学从2003年开始参加到洱海保护工作当中,以孔海南教授、王欣泽教授为代表的1000余名师生先后驻守当地,攻关洱海水污染治理,团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将洱海生态治理工作与定点帮扶洱源县工作相结合,先后牵头组织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开发一系列治理技术并广泛应用到洱海流域,助力洱源县产业绿色升级发展,不断加深上海交大与大理洱源的兄弟情谊。
二、实施进展
(一)因水结缘情系洱源
2012年,根据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总体方案部署,上海交通大学成为最早的16所高校之一开始对口云南省洱源县开展定点帮扶,其中第一项工作便是针对洱海实施治理保护。2012年,上海交大牵头实施了国家“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主要成果之一是入湖河流污染治理及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关键技术奢侈品修复培训,位于洱海水源地永安江上游的洱源县右所镇大树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是代表性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大树营湿地建成之前,是一片地势低洼、杂草丛生的沼泽和低产农田。上海交大研究团队提出复合型人工湿地工艺——从上游至下游依次通过多级塘、表流湿地与潜流砾石床组成复合系统,并重点恢复当地常见的荷花、芦苇等挺水植物,构建综合的水生生态系统,使永安江源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平。根据湿地运行监测情况估算,每年cod、总氮、总磷削减量分别达到28吨、31.4吨和0.89吨,生态环境效益明显,从源头上减少了汇入洱海的水质污染。
湿地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净化了进入东湖湿地的水质,保障了永安江的源头清水,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湿地也为周边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附近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打造出了一片美丽的乡村,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开发湿地的多级塘中鱼类捕捞和莲藕采摘项目,还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科技治水打造帮扶科研平台
为全面推进对洱源县的定点帮扶工作,学校经研究决定于2014年设立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作为云南省级科研机构,由上海交大、大理州人民政府和云南省科技厅三方共建。作为上海交大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的桥头堡,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积极打造科研创新平台,全力参与定点帮扶,在洱海水环境治理、精准产业帮扶、改善少数民族基础设施与生活条件等方面不懈努力。2021年,上海交大正式获批建设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学校紧密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开展洱海湖泊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的长期观测研究,发挥交大多学科优势,筑牢大理洱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并对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供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撑。
上海交大依托云南(大理)研究院与洱海野外观测站两大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紧扣定点帮扶地区生态保护治理需求,重点围绕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持续开展洱海流域与湖泊主体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估。一是对洱海的水质与生态变化开展持续跟踪研究,对湖区、断面进行每周1-3次的采样及水质与藻类分析;二是对主要流域入湖河流、重要沟渠、主要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进行水质监测,分析流域的减排成效;三是对洱海流域的蓝藻控制、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进行每月1-2次的监测,分析生态治理措施的效果,为洱海保护治理长效模式提供决策依据。学校多年来系统的数据积累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帮助解决了洱海保护说得清的问题。通过研发多项实用治理技术与开展工程示范,为解决洱海流域的面源污染问题、入湖河流的水质问题和重点湖湾的生态修复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丰富了洱海流域的技术储备,系统解决洱海怎么治的问题。
(三)精准帮扶发展生态产业
纵有青山绿水,如何变为金山银山?为充分利用洱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产业优势,上海交大建立洱源专家工作站,通过对洱源县农业产业建立规划,提出“大而专、小而精”的产业发展模式,精心指导绿色生态及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打造农产品中的“奢侈品”。
洱源县被称为乳牛之乡,奶牛养殖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牲畜粪便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是洱源县的主要环保压力之一。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上海交大选派环境学科和农业学科的专家教授开展专题研究,并与当地企业顺丰肥业合作奢侈品修复培训,通过制定有机肥标准等措施,实现了奶牛粪便的有偿收集,降低了牲畜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时提高奶农的经济收入。
海菜花是洱海流域的原生植物,水面上为半透明的白色花朵,根在水底,茎部是可食用的蔬菜,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营养价值。但海菜花作为环境指示植物,对水质要求非常苛刻,只在三类甚至二类水质中才能生长,被称为检测水质的风向标。海菜花之前在洱海流域因为水质污染而近乎绝迹,近年来随着洱海以及洱源县各源头湖泊的水质改善,消失近10年的海菜花又重现在湖面。上海交大洱源专家工作站农业专家通过技术指导方式鼓励当地农民大量种植海菜花,并将治理后的罗时江、永安江等洱源主要河道中的大部分三类水引入海菜花田,充分利用洱源的生态环境优势,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业“奢侈品”,目前,海菜花每斤售价可达12元,远超一般的其他作物,海菜花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不过万亩,其中洱源县的种植面积已接近三千亩,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致富花”。
上海交大农业专家通过调研走访洱源全县种植业,探索符合当地发展的精品项目,并发掘出灯草湾高原冰糖心苹果项目。通过建立上海交大洱源产业帮扶基地,对接当地农业合作社开展全程种植指导,帮助开展有机认证有gap认证,再引入上海企业进行采购销售,形成了苹果产业闭环,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当地每年获得数百万斤的订单,并成功打造出“灯草湾”品牌。
(四)选派干部组建治水团队
早在2003年,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教授团队便来到大理洱源,开展洱海水生态保护科学研究,近20年如一日攻关洱海水污染治理,扎根银苍玉洱,守得水清月明。孔海南教授“老人与海”的故事在大理洱源以及上海交大广为流传,他的团队也因此于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17年上海交大选派环境科学专家王欣泽教授来到洱源,挂职副县长,全力支持大理与洱源的洱海保护事业。作为孔海南教授培养的交大的第二代治水人与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长期从事洱海保护治理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先后作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课题负责人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研究工作,牵头筹建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并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科学治水团队,常驻洱海之畔全心投入生态治水。依托上海交大的环境学科实力,研究院的治水团队研发了以污水处理和湿地修复为核心的符合洱海治理需求的多项实用技术,并在大理州和洱源县进行工程示范。团队共获得水环境治理方面的60余项专利技术,发表论文40余篇,并成功获批建设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因为在洱海生态保护与定点帮扶洱源县脱贫攻坚方面的突出表现,王欣泽在2014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被授予“大理最美环保人”荣誉称号,并在2021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也在2017-2021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先进集体。
(五)专业培训培育新一代治水人才
为建立洱海保护的长效机制,培养生态保护专业人才,上海交大持续在大理和洱源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打造本地化的治水人才队伍。在云南省、大理州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交大先后开展了洱海保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生态系统恢复、人工湿地除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专题培训,累计培训超过2000人次。
2018年,上海交大在洱源县举办科学治水系列讲座,以“洱源净洱海清”为目标,通过农村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洱海综合治理等培训,送科技下基层,提升全县环保干部、环保技术人员科学决策和科学治水能力,落实洱海保护治理重中之重任务,培训全县干部和技术人员近400人次。
2021年,上海交大承办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培训项目“云南省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之水环境保护治理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全省近300位环保相关高层次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着力提升云南省水环境保护治理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队伍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2月,上海交大成功举办“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大理州生态环境监测站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为大理州培训洱海生态环境一线监测专业人才40多人,为洱海治理保护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交大智慧。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洱源县生态振兴,促进洱海源头保护全民参与行动在教育体育系统深入落实,2022年6月,上海交大与洱源县共同举办2022年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与未来”教育培训班,面向洱源县500名中小学教师学生开展9期教学与实践培训。通过发挥学校教育宣传的主阵地作用,营造洱海保护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增强洱源县广大师生洱海源头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参与源头环境保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撒下洱海保护的种子,培育未来新一代的治水人才。
三、主要特点和成效经验
(一)生态振兴与产业、文化相结合
上海交大在洱海开展近20年的水质监测,得到的洱海水质长期的基础数据和最新动态,为洱海保护治理长效模式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和技术研究成果,为其他高原湖泊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学校在洱源县的罗时江、永安江等洱海主要水源河流开展工程示范,通过万亩湿地的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水质等级,辐射和涵养周边流域水土,洱海ii类水月份从“十一五”期间的21个月增加到“十二五”期间的30个月,再到“十三五”期间的32个月,水质良好月份数逐年增加。
通过对洱海及洱源县上游的水环境治理,高效推动了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构筑了洱源县农业产业绿色升级发展的基础,助力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将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发掘洱源县的生态产业潜力,培育市场高端农产品中的“奢侈品”,打造洱源县绿色产业名片,指明生态振兴的致富之路。
通过洱海生态治理,上海交大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与大理各族人民共同守护洱海的过程中,增进了各民族血肉联系和深厚情谊,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增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于201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并于2020年被命名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二)生态振兴与教书育人相结合
从2003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洱海保护治理团队就扎根洱海保护治理科研一线。孔海南教授、王欣泽教授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依托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通过现场实验和研究学习,传授毕生所学知识,传承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为洱海保护治理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上海交大洱海治理团队培养出的部分优秀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继续从事洱海保护研究工作,逐渐已成长为骨干,成为了上海交大的第三代洱海治水人,还有更多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相关基层单位就业,将洱海保护相关经验做法应用到其他湖泊治理中,把交大的智慧带向全国,投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
为了让广大师生了解学校的定点帮扶工作成果,促进共同参与定点帮扶的良好氛围,上海交大专门在校园内种植了大量滇樱花,并设立了“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将大理和洱源的海菜花、茈碧花、西湖荷花以及睡莲等多种珍品水生花卉引进校园,在学校里打造出一片微型洱海,并将其作为上海交大校园的沉浸式思政课堂,向师生传递交大“治水人”的故事和精神,共同见证学校科技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三)生态振兴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上海交大积极发挥环境与农业学科优势,通过建立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等定点帮扶科研平台,积极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研究任务,团队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共获得发明专利六十余项,并在洱海流域内外实施各类项目一百余项,其中“十一五”期间洱海研究成果获评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的前期工作基础上,学校持续加大科研与人才投入,在云南省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大于2021年10月正式获批建设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以洱海为核心观测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洱海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定点帮扶工作来促进上海交大的学科提升发展。
四、未来展望
二十载扎根洱海,一代又一代的交大治水人已经在洱海、在洱源留下了美好的形象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依托洱海及其源头的保护治理工作,更多的交大人会从教室来到洱海边,将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生态治理的驱动力,躬身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中。
洱海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的行动,上海交大将继续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并将其作为对洱源县定点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进行落实,积极引导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发展,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将一方青山绿水转化为当地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久久为功,为洱海守得一片水清月明,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凯发k8国际上看到的!